2024学年度中光高级中学学校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制定背景
(一)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中光高级中学创立于1945年,始定名为私立中光中学。寓意“中兴之光”的爱国深意。2006年学校高中部整体搬迁到嘉定中心城区,成立中光高级中学,学校的创立和发展与国家、社会、区域的发展休戚相关。
学校占地面积53亩,现有24个教学班, 1030多名学生,在编专任教师93人。教师年龄、学科教师数、职称结构合理,目前学校有正高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9人,占比22.6%,研究生学历52人,比例达到55.9%,35岁以下年轻教师 48人。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骨干教师4名,区学科新星2名。
我校在传承自身深厚的校园文化和发展传统及脉络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确定“文化立校,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我校严格执行学年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控制周课时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文创特色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文化中光,文创育人”三横三纵的文创特色课程结构;开展基于“双新”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新课堂教学实践,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近年来,学校在传承自身深厚的校园文化和发展传统及脉络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及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文创”为特色,争创区域特色普通高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鲜明,自主自能地发展。
(二)课程计划制定依据
1.政策背景分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作出的高度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教育工作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作为普通高中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新一轮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这给学校办学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值此背景之下,我校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上海市《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指导,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修订)》《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嘉定区双新课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精神,参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嘉定“品质教育”的内涵,特制订本课程规划。进一步适应领悟新精神,对接新变化,适应新要求,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为方向,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的落地实施为抓手,积极谋求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2.学校发展需要
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想要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变革中谋求新发展,课程是关键命脉,而课程的制定与规划,又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学校新一轮的五年规划(《中光高级中学学校发展总体规划(2021年-2025年)》)中学校明确继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立足于自身传统和现实基础寻找特色定位,以文创为特色争创区域特色普通高中,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勇于责任担当、善于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创新、文创素养明显的中光学子。基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宏观要求和学校的发展的微观定位,同时鉴于学校2023学年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等作为参考依据,制定本学期课程计划。
(三)2023学年课程计划实施情况总结与反思
1.学校生源情况变化
中光高级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等普遍较差,尤其是思维能力更为薄弱。随着近几年多所高中学校逐步扩招、新开办嘉一实验高中学校,以及与上海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超过我校并逐步扩大投档分差后,中光学生的生源进一步下滑,然而,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对学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对高考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成绩的差距越来越大,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孩子的定位过高,学生的学业目标与自身的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之间相差甚远。
2.课程实施情况概述
(1)按照市教委学校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齐各类课程。
(2)国家课程校本化按计划有序实施,各学科校本作业不断完善并印刷成册,不再征订校外教辅材料,导学讲义或学科学习任务单在大多数学科中普遍使用,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模式。
(3)课堂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变化,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实践提升,学校采用同课异构方式加强教学研究,连续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新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创校本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如陶艺、茶艺、数码摄影、影视编导、美术、扎染、花丝工艺等。
(5)研究型课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部分课题聚焦学校办学特色。
(6)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整合大力推进,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硬件多媒体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利用、校本题库、双新课堂视频课资源建立等。
(7)教研组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由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题逐步过渡到有问题、有资源、有意见、有建议、有记录、有成果的校本教研模式,聘请市区各学科专家带教青年教师及指导教研组活动。
(8)学校龙头课题扎实推进,市级课题有效开展,各类校级课题研究深入推进,攀登计划有序开展,解决双新实践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积极申报。
(9)数学学科、英语学科训练体系的建立,利用早晨晨练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过关练习。
3.课程实施中的优势总结
其一,课程体系相对完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在“文化立校,适合教育”办学理念指引下,加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学校文创特色三横三纵的课程体系。同时,初步构建了“文化中光,文创育人”文创特色课程序列,包含文化传承与理解、艺术审美与探究、社会实践与创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充分满足个性需求、可供多样化选择的“适合教育”课程立交桥。
其二,课程实施扎实到位,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学校严格落实课程计划,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新课堂教学模式,并为之注入新的理念,持续开展基于问题链的启发式、基于课堂问答的互动式、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式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心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并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研组不断探索校本作业的设计、开发、实施、优化,校本作业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一定提升。近年来,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一定突破。
4.困难及需改进的方面
(1)特色课程初步建构,仍须深入实践完善。特色课程还缺乏系统规划和深入实践,课程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课程惠及的学生比例、支持的拔尖人才培养比例有待提高,可供检验特色课程实施成效的数据和事实还不够充足。
(2)课程理念有待更新,课堂模式有待深化。随着“双新”的推进,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的理解不够深入,应对能力不足,教学理念还需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技能还需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要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知识的生成,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不断实践提高。教学中,应更注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的生成,而非不是知识点的讲解。
(3)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还需学习提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
(4)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特别是物化生实验教室更新、专用教室的数量增加,因为受硬件设备的制约,学校特色课程缺乏专用教室,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5)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6)信息化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如智慧教室等,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教师的学程意识和单元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课程计划与说明
1.课程目标
在“文化立校,适合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依据“文化为上、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宽基础 厚体验 重技能,育素养”为课程改革思路,加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在落实国家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构建“文化中光,文创育人”文创特色作为学校特色课程。课程聚焦“文创”特色,呈三横三纵的结构,在培养学生“传文化”、“承国艺”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从而成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勇于责任担当,善于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创新,文创素养明显的中光学子。
2.课程设置
(1)课程类别
学校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满足打好学生共同基础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课程;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文化中光,文创育人”文创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等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开设科目
我校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课程是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统筹规划,全面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校本选修课程是由国家课程方案中的学科选修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构成,主要由激发学生潜能的学科选修课程、传承文化个性成长的国艺特色课程、面向未来关注实践的科创课程、突破自信魅力表达的语言艺术课程、关注运动与健康的体育文化课程,精准定位自能发展的生涯规划课程六个课程群为支撑,其中文创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
3.课程结构
①学校课程整体框架
我校学校课程致力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夯实基础,力争建设“基础夯实、特色显著、多元丰富、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
②“文创”特色课程框架
学校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国学、文化艺术涵养、学生全面发展指导、绿色生态环保课程群”学校通过系统整合原有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以研究型课程,在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聚焦“文创”特色并以之为原点,横向以文化传承与理解、艺术审美与探究、社会实践与创造为第二层级课程模块,分别对应形成第三级课程群及下属若干特色课程;纵向以文创特色为原点,形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校本选修的三纵立体化课程网络,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
“文创”特色课程结构图(纵向、横向图)
3.学分设置
学校采用学年学分制,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的课时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取相应学分。1学分为18课时。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学分安排表
科目 | 必修学分 | 选择性必修学分 | 选修学分 | ||
国家课程 | 语文 | 8 | 6 | 17 | |
数学 | 8 | 6 | 21 | ||
英语 | 6 | 8 | 19 | ||
思想政治 | 6 | 6 | 4* | ||
历史 | 4 | 6 | 4* | ||
地理 | 4 | 6 | 3* | ||
物理 | 6 | 6 | 4* | ||
化学 | 4 | 6 | 4* | ||
生物学 | 4 | 6 | 3*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1) | 1 | ||||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 6 | 4 | 4 | ||
艺术(或音乐、美术) | 6 | 0 | 2 | ||
体育与健康 | 12 | 6 | 2 | ||
综合实践活动 | 研究性学习 | 6 | - | - | |
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 | 2 | - | - | ||
劳动 | 志愿服务+统筹内容 | 2+4 | - | - | |
校本课程 | 至少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主要为跨学科学习和专题教育等,体现学校“国艺”文创特色。 | ||||
合计 | 88 | ≥66 | ≥48 | ||
补充说明: (1)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执行。在校本课程的跨学科学习板块中,设置1学分的信息技术项目学习。 (2)艺术融合实施,坚持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兼顾的原则。学生须在高中阶段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修习,其中至少完成共同基础2个学分的修习,剩余学分用于兴趣专长学习。 (3)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高中三学年持续开放。 (4)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60课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
4.课时安排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包括授课时间36周,复习考试及重大活动时间4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法定节假日)11周。
学校结合教学实际,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中周课时总时长要求,周课时总量控制在38节,采用长课与常规课结合的方式排课(长课一般为95分钟/节,常规课一般为40分钟/节),确保周课时总时长达到1575分钟,确保学科教学时间总量不突破周课时总量,晨(午)会、午休、体育保健活动、社团活动、部分体锻活动等不计入周课时总量。统筹安排各年级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按要求制好高一年级必修课程的并开数量。
周课时安排表
1. 周课时(学分)安排和说明
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说明 | |||||||
科目 | 周课时或学分 | ||||||||||
国 家 课 程 | 语文(8+6) | 3 | 3 | 3 | 3 | 2 | — | ||||
数学(8+6) | 3 | 3 | 3 | 3 | 2 | — | |||||
外语(英语或日语)(6+8) | 3 | 3 | 3 | 3 | 2 | — | |||||
思想政治(6+6) | 2 | 2 | 1+2 | 1+2 | 2 | — | 高二: 一般情况为、生物、地理、政、物、化、史(选必)选3门,以3门选必修课时计入周课时总量,另3门以必修课时计入周课时总量。高三:一般情况为、生物、地理、政、物、化、史(选必)选3门,以3门选必修课时计入周课时总量 | ||||
物理(6+6) | 2 | 2 | 1+2 | 1+2 | 2 | — | |||||
化学(4+6) | 1 | 1 | 1+2 | 1+2 | 2 | — | |||||
历史(4+6) | 1 | 1 | 1+2 | 1+2 | 2 | — | |||||
地理(4+6) | 2 | 2 | 1+2 | 1+2 | 1 | - | |||||
生物学(4+6) | 2 | 2 | 1+ | 1+2 | 1 | - | |||||
技术(6+1) | 信息技术(3+1) | 2 | 2 | — | — | — | — | 在信息技术必修外安排跨学科学习1学分。 | |||
通用技术(3) | 1.5 | 1.5 | — | — | — | — | |||||
体育与健康(12) | 3 | 3 | 3 | 3 | 3 | 3 | |||||
艺术(6) (或音乐、美术) | 1 | 1 | 1+1 | 1+1 | 1 | 1 | 艺术另有1学分为兴趣专长学习,不计入课时总量。 | ||||
综合 实践 活动(8) | 研究性学习(6) | 2 | 2 | 2 | (1)研究性学习在高一、高二各完成1个课题研究或项目化学习设计。 (2)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高一军训1周,放在暑假、高一暑期研学研学1周(茶艺、陶艺、国学、花丝工艺等)此栏为学分,非课时。 | ||||||
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2) | 2 | ||||||||||
劳动(6) | 志愿服务(2) | 2 | 此栏为学分,非学时(1)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60 课时。 (2)其余4学分内容为校本劳动课程。(高二年级11月份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暑期研学劳动活动) | ||||||||
其他(4) | 4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1) | 1 | — | — | — | — | — | 与班团活动(专题教育)统筹安排,每两周2课时 | ||||
校 本 课 程 (75) | 心理健康(1) | 0.5 | 0.5 | — | — | — | — | 每2周1节心理健康课 | |||
学科提升 | 语文学科提升 | 2 | 2 | 2 | 2 | 3 | 3 | 高二: 政、物、化、史、生、物、地理(选修)提高类课中3门课时计入周课时总量和学分总量; 高三:政、物、化、史、地、生(选修)提高类课中3门课时计入周课时总量和学分总量; 语数英三选修课全部计入学分总量和学分总量。 | |||
数学学科提升 | 2 | 2 | 2 | 2 | 3 | 3 | |||||
英语学科提升 | 2 | 2 | 2 | 2 | 4 | 4 | |||||
政治学科提升 | - | - | 1 | 1 | 1 | 2 | |||||
历史学科提升 | - | - | 1 | 1 | 1 | 2 | |||||
地理学科提升 | - | - | 1 | 1 | 1 | 2 | |||||
物理学科提升 | - | - | 1 | 1 | 1 | 2 | |||||
化学学科提升 | - | - | 1 | 1 | 1 | 2 | |||||
生物学科提升 | - | - | 1 | 1 | 1 | 2 | |||||
中光讲坛(3) | 1 | 1 | 1 | 与班团活动(专题教育)、文创讲座、统筹安排,每月2课时 | |||||||
文化特色课程(8) | 2 | 2 | 2 | 2 | — | — | 实施时以学习内容跨学科和学习方式项目化、研究性为主要特点 | ||||
班团活动(6) (专题教育) | 1 | 1 | 1 | 1 | 1 | 1 | 落实专题教育五大主题内容:安全与防范、法律与道德、民族与文化、环境与健康、综合与实践。 | ||||
其 他 安 排 | 答疑辅导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科拓展、艺体培优 | 2 | 2 | 4 | 4 | 12 | 19 | ||||
体锻活动 | 2 | 2 | 2 | 2 | 2 | 2 | 高一、高二: 其中1节因体育专项试点,与体育课统筹,2节都可以不计入周课时总量 | ||||
晨(午)会 | 每天20分钟 | ||||||||||
午休 | 每天30分钟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约40分钟 | ||||||||||
周课时数 | 39 | 39 | 39 | 39 | 39 | 39 | |||||
补充说明: (1)在保证必修课程课时数72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课时数108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生物学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 (2)综合实践活动安排:①将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且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②参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陶瓷文化夏令营等。 (3)高三年级思想政治课程集中安排,第一学期安排社会调查,第二学期安排重大时事政治教育。 (4)高一年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安排一部分信息技术项目学习。 |
5.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安排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设四大类德育课程板块。
显性课程:思想政治课、规章制度学习课、历史课、语文课、艺术课等;
隐性课程:学生自主管理会、师生志愿者服务队等;
选修课程:学生业余团校、双学小组、心理协会等;
活动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各类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仪式教育、入学教育活动课、各类研学活动、职业体验等。
(1)大力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践行以文立身、以文益智、以文蕴美的“文化立校”办学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的人文素养随时得到培养和提升,激发学生的内需,开展“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
(2)丰富学生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实现共建,同时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消防队、敬老院、博物馆、福利院、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艺术博物馆等,开展教育导航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同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同学的创新意识。
(3)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 “孔子成人礼”、“成人礼”、“毕业礼”等活动,举办文创嘉年华、读书节等文化节日庆典活动,让学生在众多的实践经历中体验人生,提升创新能力。
(4)制定目标,开设主题教育班会课
围绕分年级德育目标,通过年级、班级主题班会和人文素养专题课,实现各年级段德育目标。
高一年级:实施目标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感恩教育、行为养成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迎接高中生活,融入新集体,确立学习目标;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及文明礼仪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人文素养。
高二年级:实施体验教育,通过责任教育、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拥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保护环境等人文品质,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德育目标。
高三年级:实施理想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诚信处事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考前客观地自我定位、设定目标、调节考前情绪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设立合理目标,充满信心地迎接高考,以实现教育的德育目标。
(5)开展心灵对话教育课程
成立“生命关爱中心”,建立“谈心小屋”、“心语”信箱,“舒心天地”,“释放空间”,“沙盘王国”,开通心理热线,使“生命关爱中心”成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驿站;开展班主任论坛、教师发展论坛 、党员论坛、学生论坛,党员义工制度、家长一日督学、青年教师义工,师生结对,谈心交流制度等活动,帮助存在困惑的学生及时调整,认清生命的航道,通过教师进驻宿舍与学生交朋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设“生涯导航”课程,助力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业目标。
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奠定一定的基础。开设茶艺研学、陶瓷研学、影视研学等。
三、课程实施
(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备课: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提高备课质量,青年教师必须备详案,格式要规范,应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资源的应用、教学过程、训练与评价、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教学后记)等环节,包括板书设计。
1.备课的程序
(1)个人备课。教师在研究教材、学生和课标的基础上,个人备课撰写教案(初稿)。
(2)集体备课。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或共同约定的时间,备课组集体备课,每次由一人承担主讲,大家讨论,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形成集体备课稿。
(3)实施教学。根据各班学生实际,调整和修改教案后实施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4)课后备课。实施教学后,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撰写教学后记,内容包括:
a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b学生可能在哪里还存在知识、能力的空缺点、盲点或遗憾点。
c整体教学效果的预计、估测,感觉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做法等。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积累成功的做法及经验,教训和问题,是后一堂课要改进完善的,也是开展复习教学时的重点、难点。
2.除钻研教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与思考,体现分层教学,问题设置要指向明确,有梯度。
3.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具体,操作性强,除了设计教师活动外,尤要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尤其是要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思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加强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课等教案的撰写。研究总结不同类型课的教学设计。
5.集体备课时要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策略(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同一备课组要统一教学进度、典型例题、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等,注意不同班级的分层教学。
6.高三毕业班的复习课,必须有教案,可以一个章节、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来撰写,要有复习教学的目标,有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知识整合框架;要有典型例题的选择讲解,有课堂上的达标检测;有课后的作业巩固训练等教学环节的设计。
7.凡布置学生的作业须经过精心选择后布置,且教师事先必须亲自认真做,研究分析给学生讲解的方法、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师的试卷保留,作为备课内容的部分教案。
上课:加强管理,提高实效性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绳,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及高考的重难点和相关要求,要研究学生,研究考试,改进教学。
2.充分发挥“导学讲义”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复习习惯,适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节奏,加快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同时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
3.加强课堂管理,要关注全体学生,重点关注中等以下的学生,引导学生的思辨探究。
4.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重视学情分析,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细练,重点内容要强化训练,避免机械重复训练,要围绕高考的重难点,适当取舍,避免面面俱到,低效,甚至无效。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完全替代板书。板书设计要合理,突出重点。提倡教师积极制作微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6.加强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可以按高三词汇手册要求),同时加强听力训练和听说测试训练,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的专项训练。
7.有效利用晨读和阅读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内容备课组必须统一。
8.加强学生解题规范等培养和训练,为网上阅卷奠定基础。
作业:重视有效性,注意分层分类
1.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对学生作业的格式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书写工整清楚、格式规范、步骤详实、订正符合要求等,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加以贯彻落实。
2.加强对学生作业订正质量的检查力度,对作业订正要有明确统一的要求,订正的作业必须复批(提倡面批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作业订正的效率。
3.要多用激励性的批语,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基本杜绝“作业抄袭”现象。
4.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精选习题,学科间要配合协调,提高习题训练的有效性。
5.除学生有错题纠错本外,教师也须有错题记录本,通过对学生错题的研究分析,寻找教与学中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也为阶段或学期复习提供依据。
个别辅导:关注针对性和层次性
1.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适时辅导,对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个别辅导;对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毅力和信心,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基础差、知识缺漏多的学生,应适当减少降低作业的难度,有计划地逐步补缺补漏;对学习方法不好的学生,要启发,指导帮助他们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2.辅导应注意及时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拖延。
3.辅导时不要占用大多数学生的时间,严格避免把辅导变成上课的延续,严禁利用辅导课讲授新课。
(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教学计划监控
1.开学一周内,教务处对教学计划制订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作好记录。如发现未完成或不符合要求者,应督促其完成或纠正。
2.教务处在每学期第8周、第16周各进行一次全面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并作好检查结果的统计、汇总,呈报分管校长。
3.教务处及相关人员不定期抽查有关学科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置意见,督促相关人员实施,并作出书面记录。
教师备课监控
1.集体备课活动的检查
(1)每两周由教研组长检查一次集体备课记录,按《教师教学工作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核查,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应提出、实施纠正措施,并作好相应记录。
(2)教务处每月一次对各教研组的检查活动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统计,对检查结果作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呈报教务处和分管校长。
(3)校长和学校职能部门不定期的检查教案、参加备课组、教研组备课教研活动。
2.个人备课检查
主要通过不定期、多层次抽查备课笔记来了解掌控备课状况。
(1)备课组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时相互检查备课笔记,并签名予以标识。
(2)教研组长每月抽查一次本组教师的备课笔记,作好记录,并将有关情况呈报教务处。
(3)教务处每学期两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较全面的检查备课笔记(一般定于第5周和第14周),根据有关规定的要求作好详细记录、统计和分析,并将检查结果作出分析报告呈报教务处和分管校长。
3.对在备课检查中发现违反教育法规或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的老师,除了必要的批评和引导外,还要跟踪管理,直至其改正,并作出书面记录。
4.对使用讲学稿进行教学实验的老师的备课状况,教务处将予以专门的检查和总结。
课堂教学监控
1.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活动。
(1)实施中层及以上干部常规听课制度。全体中层以上干部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课,听课后的信息要及时与被听课老师交流。同时,把听课情况反馈到教务处,教务处进行汇总、整理、记录,亮点发扬广大,缺点引导改正。
(2)各教研组、备课组常规教研听课活动(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0节,新教师每周不少于1节)。教务处每月一次对各组的听课、评课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并抽查教师的听课笔记,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并作好记录和统计。
(3)逐步完善评价机制。
(4)不定期组织主题型探究课的听课、评课活动:
2.教务处通过各年级组召开的各类学生座谈会,或其他各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每学期结束前都要在学生中进行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作业监控
教务处会同相关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定期检查(抽查)各学科教师的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根据《教师教学工作规定》及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并作好检查记录。发现未达到要求的,如作业量过多或过少、批改不认真或不及时,甚至不批改等状况的要进行督促、改进,并进行严格的跟踪管理。
测评监控
学校制定《中光高级中学考试控制程序》及《考试管理办法》,教务处将按照上述规定严格执行;充分利用好网上阅卷系统的功能,着重作好考试后的总结和分析工作。
(三)实行选课走班制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新变化,我校实行行政班和选课走班相结合模式。根据新改革中,课程学分制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背景下的学校选课走班模式,形成师生走班教学管理指南和管理制度,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四)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加强学生分层分类研究,通过充分调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班级、不同高考目标类型的学生,在目标定位、班级管理、课程设置、学习要求上作分类指导,实施一班一策,一生一策,推进学生建档跟踪工作,努力提高不同层次、类别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设置英语数学实验班、设立艺术高考班、开设日语高考课程、实施合格考走班教学、进行临界学生专项辅导等。
(五)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双新”理念和要求,统筹规划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双新”项目实施、评估、优化。着眼“双新”落地,扎实推进、有效落实必修课程;依据学生个性成长及升学考试需要,优化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通过推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促进“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师、新评价”实践研究的一致性,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办学品质。
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光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以“双新”实施为契机,促进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转型,组织、策划、开展关注课堂问答的互动式教学、有效问题链的启发式教学、实证情景的探究式教学三年系列化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六)加强教研组建设
基于中光学情,以“双新”实施为契机,以学科课程优化升级为任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以问题解决为抓手,顶层设计,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研组、备课组“研-训-教”一体化模式建设,整体提高教研组、备课组对“双新”的领悟水平、实施能力、命题能力。充分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各教研组根据需要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带教组合,形成教研组内教师梯队化发展格局,寻找适合我校“双新”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七)优化课程设置,探索学程管理模式
以学程化思维优化课程设置,统筹考虑高中三年的课程设计,并合理设置和科学编排。
高一主要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和及养成;整体规划高中阶段语、数、英学科的教学计划,以春、秋考为终极目标,本阶段重点落实英语学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及每学段重点突破内容、重点内容落地方案等;重视地理、生物、信息科技合格考学困生的辅导;精准把握+3选科形势,做好+3选科指导工作;加强部分学生对艺体类高考的引导、选择等。
高二主要关注分班及分班后的教育教学适应性问题,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教学,关注临界学生、后进学生;加强走班课程安排、教学管理;重视合格考科目的学习,尤其是物理、化学科目,提高学生合格考的合格率,其中包括5月中旬起,加强合格考学困生的针对性辅导等。
高三主要依据春考、大专自主招生、等级考、秋考阶段性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重视春考,尤其是英语一考,重视春考自主招生辅导及仿真面试;艺体生,尤其是美术生做好课程计划与安排,针对专业考请假冲刺阶段要指导学生有计划的文化课复习补差;重视+3学科教学,适当增加课时数,为5月初的等级考科目提供课时保障,目标提高学生等级考等级、均分,增加C等以上学生,助力学生高考总分;5月中旬起,加强语数英学科的教学,全力冲刺秋考等。
初步考虑本学期9月中旬对高三年级进行教学督导,调研高三年级教育教学、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情况,并提出改进举措。
(八)构建训练体系,提升测评诊断效能
要建设适合中光学子的训练体系,体现多轮巩固训练、加大滚动训练、系统设计训练及分层分类训练等。建立“以练带学,以练促教”的学科训练体系,高度重视每日的晨练、每周的周练,每月的质量检测,做到及时批改,精准分析,有效反馈。如高一、二年级的数学训练体系的构建;高一、高二听说训练体系的构建;高一、高二语文阅读训练体系的构建等。
(九)形成信息化应用新常态
根据学校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更新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等基础设施,有效推进教学设施设备的改进升级,打造“智慧校园”,实现课程管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设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建构落实学校特色培育目标的学习辅导系统。其一,基础设施领域,通过信息化项目,保障学校无线网络覆盖质量,构建数字化教学校本平台。其二,校本课程领域,进一步打造并优化“线上选课-学习指南-学习资源-学习评价”一体化校本课程学习系统。其三,学科学习领域,配合学科训练体系构建,形成学科校本化训练线上资源库和个性化训练指南及学情报告。其四,教学评价方面,基于学科训练资源库等资源运用的数据分析,采集分析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报告,以反馈和促进教学纵深发展。
(十)校本选修课程实施
1.完善特色课程序列
以文创为特色,以特色课程目标为导向,开发、丰富、完善特色课程资源库,持续推进陶艺、茶艺、国学、美术等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构建并完善“文化中光,文创育人”文创课程序列。根据学校特色发展需求,优化特色课程设置,在各学科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中情景式嵌入“文创”元素,开发开设美术、陶艺等选修课程,有序有效落实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2.扎实推进课程实施
在课程设计上,形成了课程目标明确聚合、课程设置开放动态、课程类型丰富多样的特色;在课程实施上,探索文创特色融入国家课程的有效途径,思考融入文创特色的课堂转型基本策略,践行融入文创元素的项目化学习推进模式,形成文创课程学程化实施模式;在课程评价上,展开了对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的增值化的思考与探求。在课程活动上,设计文创课程成果展示活动、依托文创课程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成果展、文创研学活动等,展出涉及绘画、书法、摄影、工艺、茶艺、陶艺、动漫、声乐、舞蹈、民乐、西乐、戏剧等十几个门类,40多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学校汇集过去一年多文创课程实施的成果,制作文创特色课程学生成果宣传册。在课程成效上,“文创”特色课程序列建设和实施初见成效,促进了学生文创素养显著发展。2023年学生在校区市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比赛中屡获嘉奖;学生更将课程中所得运用于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中;不少同学在课程的学习探索中对某一专业或职业萌发了兴趣,在高考中选择参加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并由此进入理想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学校课程朝着学生“特色发展+升学深造+职业基础+完整人格”的大众化公民教育的方向不断升格。在师资培育上,提升教师特色课程实施能力。学校组建了文创特色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双师培育”及文创教师培育的三类研修共同体的思考与构建:
其一、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了文创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训教模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主题式研讨陶瓷、国学、茶艺等元素在各学科中的情景式嵌入,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听课评课→优化再实践→形成课例的模式,制定研训教计划和实施方案。
其二、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建立了“文创”校本选修课团队,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研修,组成文创特色项目攻坚团队,每一个团队由1~2位领衔教师和若干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目前课程研修团队已成立。
其三、艺术正高级教师丁志红成立区级“艺术学科基地”,组建形成了一支音乐、陶艺、茶艺、书法、国画、扎染等课程的专职教师,引领学校艺术教师团队发展,为学校文创特色课程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集团内乃至全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辐射性和影响力。
3.校本选修课程课程内容
校本选修课课程一览表
课程板块 | 课程培养目标 | 课程群 | 课程示例 |
文化传承与理解 | 1.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宽广的文化视野; 学会鉴别与选择,认同并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具有文化传承意识; 能有良好的文化扬弃、包容、理解力; | 中华经典文化与汉语创意写作 | 国学基础 诸子智慧 史家绝唱 诗词韵美 经典赏析 中医文化与国医大师的故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中西文化比较探究 文学创作课 |
多元文化与外语创意写作 | 日语阅读与创意写作 | ||
英语阅读与创意写作 | |||
艺术审美与探究 | 拥有基本的美学常识; 学会解读和阐释,形成较强的对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等能力; 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关爱社会,提升生命智慧和生命质量。 | 美术与创意实践 | 美术基础 漫画 国画 扎染 |
音乐与创意表演 | 合唱 舞蹈 校园心理剧 | ||
陶瓷与创意绘制 | 拉坯、陶艺品制作、陶瓷赏析与陶艺文化 | ||
戏剧与创意体验 | 萤火虫心理剧 影视职业体验 | ||
语言艺术与创意表达 | 口才与演讲 辩论 九歌朗诵 | ||
书法赏析与创作 | 软笔书法 硬笔书法 字砖与拓片 | ||
社会实践与创造 | 学会将文化力转化为创造力; 用文化的思维与方式解决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培育灵活的社会胜任力和践行智慧,具有社会责任和关注民生的情怀。 | 新媒介与创意表现 | 编导与创意写作 摄影与后期制作 |
生活技能与创意实践 | 茶艺与茶文化
| ||
科学技术与创新思维 | 动漫 |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国家课程(选修和选择性必修)学习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探索基于学程化管理的增值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由学习态度、学习发展组成,占评价总分的10%。
形成性评价所关注的是教学前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业状况,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和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困难,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发展。为便于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设计《学科学习过程评价表》,内容涉及到该学科预习、提问、作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的方式由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期中、期末各评价一次。
关注单元教学设计,并制作单元学习评价表,关注日常作业、课堂时间、活动表现、模块阶段测试四个维度,对学生单元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
②增值性评价:
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以学期/学年/高中阶段)学业成就的变化,并将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因素的影响分离开来,考察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净增值的评价,增值评价=输出-输入。如探索通过学科训练体系的过程性数据的搜集,分析学生学科学习的发展情况。
③终结性评价:期终考成绩40%,期中考成绩30%,平时学业表现30% 。
终结性评价侧重在一学期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某一门学科全面评价。
对于必修课程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学科拓展课程,进行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质量调研等考试,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认真分析考试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对每一位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说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按年级组评选“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对基础学科考试中成绩优秀和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进行嘉奖。
以学时为计算单位,按照学生学习领域设置,以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必须达到要求的教育、教学量为基本评价指标,每学年规定学生取得必要的学科领域最低基本学分标准。在整个高中阶段,规定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高中毕业的标准。
2.教师评价
学校制定《任课教师岗位职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考核方案》等,采用发展式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教师聘任监督委员会、学校职能部门、同事、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动态、纵向的形成性评价,把交流、协商、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价。 深入课堂,推门听课,随机听取教学情况。每学期定期检查和抽查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情况。每次重要考试后进行年级组、教研组质量分析,通过分析和总结,促进对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同时参照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评选出等级奖项,并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 课程的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1.组织成立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组长:许海峰
组员:吴斌、艾冬娥、季井先、王海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2.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人力资源部)在新课程规划实施中的执行、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同时,年级组是三个年级的工作部门,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校长办公室负责。学生处、人力资源部、各年级组协助教务处负责开展课程计划的制定修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学校推进教研组专题式研讨和学科组日常性研讨相结合,以学习共同体探讨的形式确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推进;教务处和各年级组则主要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和反馈课程的实施情况,提供给学科组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学校设立的校长→职能部门、年级部→教师和学生的三层管理组织框架,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重心下移,管理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部分权力和责任下放到了各年级部,使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潜能,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制度保障
为确保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保障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围绕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建立了系列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以持续强化课程与教学的常规管理。兹列举主要相关制度:
①《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从计划总结、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学常规管理的考核措施等方面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②《教研活动制度》。常规实务与专题研习相结合,既基于规准又发展学科优势,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对学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围绕某一主题研究加强与改进课程与教学工作的措施。
③《教研组工作职责》。指出了教研组的性质和任务,并从组织学习、落实常规、开展研究、加强进修、坚持改革、协助管理、积累资料等七个方面规定了教研组工作职责。
④《备课组工作职责》。指出了学科组要按照年级的教学要求特点,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课时计划落实,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特别要开展多样、灵活和及时的面对面的研究活动,分析教学情况,研究和精选试题,安排单元练习,合理控制作业负担。
⑤《教师集体备课常规管理制度》。规定了各备课组要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每周进行集体备课活动,规范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和组织程序,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要求既分析教材内容,又分析学生情况,既讨论教学的一系列要求(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突破点),也讨论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的采用等。在个人主备基础上轮流实行“一人主讲,大家补充”的集体备课。
⑥《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能,提出课题管理的基本要求,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并对日常教育科研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有效、有序地规范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科研行为。
⑦《教育科研工作奖励办法》。从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获奖、论文获奖或发表、书籍出版等方面制定奖励规则,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项目形成。
⑧《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条例》。以条例形式对课程实施和管理提出具体要求。
⑨行政推门听课制度。开学第1、2周为行政集中听课,第3周教学部门汇总听课情况并反馈,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学期听课数量不少于30节,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修订)》《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学校将进一步细化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管理制度,积极促进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拟研发或完善制定《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指导制度》、《 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等制度与办法。
(三)师资保障
实施中光高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北斗星”项目。《史记·天官书》云 :“分阴阳,建四时,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根文化。“北斗”,意即定位与导航;北斗分“七星”,各司其职,交相辉映。教师专业发展,也需明确专业定位,确立发展目标。从横向角度,当从七个维度培养,即政治素养、师德素养、学科素养、科研素养、育德能力、生涯指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从纵向角度,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差异而言,可分启航、续航、远航、领航四个阶段。借助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聘请市、区教育专家、资深教师指导学科组和青年教师,强化对新教师的培养。通过公开课、论文评选、学术研讨、教育论坛等各类岗位比武活动,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和快速成长的平台。
完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通过“教学论坛”、“教学节”、“教学风格展示”等人才培养催化行动,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完善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对骨干教师学术研究、访学考察、论文发表等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进修。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教师育德能力培育。通过“班主任节”、“班主任工作室”、“快乐生涯——教师心理健康校园阳光行动”、“校级德育金星”评选和事迹宣讲等活动,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完善班主任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树立先进典型,促进班主任快速成长。
依据办学目标和特色创建,优化艺体、心理、科技创新教育等创建工作,通过内培外引,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艺体、心理、科技创新师资队伍。
开展教师指导能力培训。结合全面发展指导制度建设,开展教师指导技能培训,重视教育指导制度的结构与职能、方法与技能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对指导工作的认同感,与指导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
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公平公正、和谐共建”的分配原则,切实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向教学第一线教师倾斜,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向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展教学的教师倾斜,向积极参加科研、投身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并取得良好成效的教师倾斜。注重建立教师教科研档案,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科研。
(四)资源保障
根据学校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明确“智慧校园”整体建设内涵,努力改善办学环境,拓展办学空间,积极开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和社会支持。继续开展校园改造工程,更新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等基础设施。为进一步满足教学信息化需求,以信息化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将有效推进教学设施设备的改进升级。建设满足“双新”实施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的系列专用教室。推进教学设备更新,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设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建构落实学校特色培育目标的学习辅导系统。
此外,学校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提高办学质量。依托高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利用学校周边企事业单位,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聘请技能类专业人士,保障科技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如茶艺、AI、数码摄影等。